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现状及未来
“智能制造装备”概念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决定》首次作为发展重点明确提出后,在制造业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12年颁布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制造装备明确定义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智能制造装备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是制造过程实现智能化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也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载体。随着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呈现较快的增长,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新增相关企业8.39万家。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规模已经超过3.2万亿元,市场满足率超过50%。建成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工业软件产品收入突破24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过了140余家。
本文将从行业主要政策、行业布局、行业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简述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现状,并浅析其未来发展趋势。
01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政策支持
国家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先进装备制造行业发展。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其中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制造的十大领域等。为智能制造装备的研究设计与生产制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环境。
而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但制造环节互联互通等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对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日益迫切。
为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参考模型,并由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框架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5类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包括《中国制造2025》中10大应用领域在内的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
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要实现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2022年1月13日,工信部、科技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短板技术装备取得突破,高效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充分满足重大环境治理需求。行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打造若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细分领域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2023年2月21日,工信部等七部委印发《智能检测装备行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智能检测技术基本满足用户领域制造工艺需求,核心零部件、专用软件和整机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智能检测装备示范带动和规模应用成效明显,行业生态初步形成,基本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
02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布局
从智能装备行业的区域竞争格局来看,目前,我国的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分布在工业基础较为发达的地区。我国正在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行业集聚区,行业集群将进一步提升各地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
其中,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的核心区。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及西北地区,其中以辽、鲁、京、沪、苏、浙和陕等地区最为集中。此外,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行业在豫、鄂、粤等地区也都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其中以洛阳、襄樊、深圳最为突出。同时,工业机器人将是未来智能装备发展的一个新热点,京、沪、粤、苏将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市场。
环渤海地区:依托地区的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核心区域”与“两翼”错位发展的行业格局。其中,北京在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服务等软件领域优势突出。
长三角地区: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集群,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相对平衡。
珠三角地区:加快机器换人,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主阵地。其中,广州围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核心区建设,深圳重点打造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行业制造基地、国际合作基地及创新服务基地。
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尚处于自动化阶段,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优势,以先进激光行业为智能制造发展的“新亮点”,发展出了技术领先、特色突出的先进激光行业。